媒体聚焦

【媒体黄师】《中国教育报》:双链融合 循环递进 推进新工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1-12-31浏览量:120


本网讯 1230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以《双链融合 循环递进 推进新工科建设》为题,分别从问新业态 提前布局工科专业群 产业链专业链深度融合”“建新标准 持续建设新工科 专业标准循环递进”“创新机制 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 营造卓越工程师育人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我校抓住历史机遇,在黄冈工业强市建设中主动作为,以新工科2.0”双万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进行双链融合循环递进工程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了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深度融合,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全程中循环递进,切实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原文如下:

双链融合 循环递进 推进新工科建设

兰智高 谢伟 丁如春


2019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湖北区域论坛合影留念

 

2016年以来,基于新工科视角的高等工程教育讨论逐渐热烈起来。新工科倡议是我国工程教育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主要解决国家、产业、科技的重大需求问题,为我国新发展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位于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本科高校,黄冈师范学院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地方产业升级改造服务的重任。十三五以来,学校紧盯武汉“1+8”城市圈建设,抓住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功能区与黄冈智慧城市、对接鄂州花湖机场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的相关产业布局和黄冈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等历史机遇,在黄冈工业强市建设中主动作为,以“新工科2.0”双万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进行双链融合循环递进工程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了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深度融合,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全程中循环递进,切实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问新业态 提前布局工科专业群

产业链专业链深度融合

 

随着工程活动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的“新业态”已初露端倪,带动整个工业制造过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工程活动将呈现跨界化形态,宏思维、关联性和平台化将成为这种产业形态的主要特征,涉及全产业链条(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即CDIO)的各环节关系将更加密切、完整、一体化,而环节价值的实现将主要依赖全产业、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即资源平台的建立和使用。同时,伴随这种产业新形态,工程活动的价值链条也在延展,不仅是加工制造实物产品,工程转包、技术贸易、产品创意也能产生崭新而巨大的价值。未来,不论是设计工程师还是制造工程师、运维工程师,对产品(市场)的需求都应有清晰的了解,不仅仅只是“技术岗位之师”。这种“新业态”将呈现出颠覆性的新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工程活动的完整产业链条之中,诞生一大批新的工作形式(岗位群);对与之适应的岗位的能力要求将更加全局性、综合性和专业化,既要掌握新技术,又要超越新技术;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产业链和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黄冈师范学院在“十三五”初期,就敏锐地发现了武汉核心区(如光谷)产业在黄冈的转移升级,如建设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等,黄冈本地支柱产业(如医药化工、建材等)转型升级,还有黄冈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机场运维和物流、黄冈地标产品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布局。学校组织教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先后申报国家教育部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在“传统工科专业综合改革”“卓越ICT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校新工科建设路径”“湖北省地方高校新工科进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新业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对“卓越ICT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产业链专业链融合进行了有效实践。学校管理层和教学学院教师达成了共识:面对新业态,要按照产业链与专业链深度融合的要求,前瞻性布局新工科专业(群)。

2015年以来,学校新增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物联网工程等10个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等有机结合,形成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链,为黄冈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工科专业人才支持。

 

建新标准 持续建设新工科

专业标准循环递进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创新思路,抓住新工科建设机遇,尤其是在工科专业标准上对标对表,在工程教育“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工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CDIO”(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专业标准循环递进,在持续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黄冈师范学院在工科专业建设实践中,融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理念,结合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实际和办学定位,按照引进(新理念、新要求)、消化(通过持续的转型发展和工程教育改革大讨论、新工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吸收(在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建设、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化新要求)、再创新(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实际,总结成果,凝练特色)的工科专业建设思路,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工科专业定位与社会产业(新业态)需求的适应度、工科师资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方面全面反思,制定了符合“双链融合”生态“循环递进”的学校专业和课程质量标准,建构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持续优化,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项目紧跟工程技术前沿和应用场景。

“十三五”以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专业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点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点,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创新机制 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

营造卓越工程师育人生态

 

黄冈师范学院具有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十三五”期间优化工科专业布局以来,为应对“工程教育科学化”学科规训的困境,突破工程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学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014年,学校作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开展了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以及工科新专业的规范建设,与黄冈县、市(区)开始了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对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的建设要求,所有工科专业都主动对接武汉光谷产业园和黄冈本地高新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了一批工科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和紧密型实习基地,切实改善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条件,满足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2014—2016年间,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4个工科专业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2017年是我国新工科建设元年,学校根据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精神,积极深入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在专业共建校校企混编师资队伍、紧密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走进光谷,利用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平台,主动与产业企业合作,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意识,也增长了师生的见识。学校与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深入合作关系,从2014年至今,每年组织学生到公司实习实训,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大学生在公司高质量就业数一直保持在40人左右。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人才交流中心深度合作,以“蓝桥杯”大赛为抓手,将专业实训室建在校内,真正让大学生在校外基地长见识、校内实训提能力。

2019年以来,学校围绕新业态,面向工科专业群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营造了卓越工程师育人生态。民用航空从业人员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波音737-300型教学飞机入驻校园,发挥民用航空维修和物流运输等方面的理论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科研创新和师资培训等功能,对接鄂州花湖机场的机场运维和物流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工程和服务人才,在飞行器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群开展实践教学任务,与企业合作打造专业方向课程、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等教学资源。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汇聚多方资源,共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学院,为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等专业群提供面向信息通信技术前沿5G应用场景的工程实践项目和训练环境,主动融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生态,同时也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和自主创新项目的开展提供实践平台。

经过5年的深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黄冈师范学院先后建成民用航空从业人员技能实习实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技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新增紧密型实习基地20个,在机制创新、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营造卓越工程师育人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工科产业链专业链深度融合,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循环、递进提供可靠的保障。

(兰智高 谢伟 丁如春)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2/30/node_13.htm

审核人:余艳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