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黄师|《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08-24浏览量:331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探索


本网讯 8月23日,《中国教育报》第0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刊),以《黄冈:红色基因代代传》为题,报道了我校以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大别山红色薪传》为主要载体,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推进富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建设,真正实现用红色剧目激励人、用红色展馆触动人、用红色楷模引领人的育人目标的实践探索。

此外,在当日第01版(要闻)《奠基乡村振兴之路》的文章中,报道了我校数学197802班校友、黄石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郭茂荣,创新校长培训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的乡村校长的事迹以及学校与黄冈市政府正在推进黄冈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事宜。



原文如下:

黄冈:红色基因代代传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黄冈师范学院学生表演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大别山红色薪传》,表现了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不胜不休的伟大精神。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扫码观看视频《湖北: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领航100 湖北篇


编者按:1921年7月,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开始领航中国。在一大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来自同一个地方——湖北省黄冈市。巍巍大别山下的湖北黄冈,是一片红色热土。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党政军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郑位三、韩先楚等两百余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这里曾一度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含悲壮,岭岭铸忠魂。这里是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

红色的旗帜在舞台上挥舞、黄色的飘带象征着江水滔滔,舞台上,亲人送别父亲、丈夫、儿子上战场……黄麻起义、中原突围的一幕幕情景在舞台上重现,观众的心情也随着剧情起伏,时而洒泪,时而激昂。

“这是黄冈师范学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音乐舞台剧《大别山红色薪传》。”该剧的主创之一、黄冈师范学院教师李泽华介绍,剧目以“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演出了大别山儿女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近年来,黄冈市教育系统着力在青少年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用红色课堂固本、红色实践铸魂、红色文化育人,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

红色课堂固本

从2018年入学以来,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学生田子龙就登上了《大别山红色薪传》的舞台,饰演过陈潭秋、渔夫、长工、农民等各种角色。

“为了演好陈潭秋,我系统研究了他的历史,深深的为他‘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所打动。此外,也通过一次次的舞台排练,一次次党史学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百年奋斗历程地艰辛,坚定了自己跟党走的决心。”田子龙说,在排练的过程中,把专业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让自己对党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剧本到导演再到表演,该剧全部由师生承担,每年都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堂思政课,让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一场又一场演出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立兵介绍,学校自2014年开始就启动了“大别山红色薪传”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经形成一台红色剧目、一个红色资源展示馆、一批红色志愿服务团队等“十个一”载体,真正实现用红色剧目激励人,用红色展馆触动人,用红色楷模引领人的育人目标。

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黄冈市教育系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编撰校本教材,将红色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培养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红安原名黄安,春秋时期这一代属古黄国,1952年为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的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是全国唯一一例。”作为革命传统教育读本,翻开红安县七里坪镇中学的校本教材《红色七里坪》(第二辑),对红安县的自然、历史、人文,尤其是革命起源、发展、胜利,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在“将星灿烂篇”中对秦基伟等近20位开国将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红色基地篇”中也详细列举并讲述了长胜街、列宁小学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

红安县教育系统还深挖红色革命故事,先后编写《将军童年故事》《将军风采》《红军洞的故事》等校本培训教材,让学生在点滴中感知红色文化。

红色实践铸魂

清清倒水河畔,300多米的长胜街上,小小讲解员们向游人介绍发生在这里的革命史,稚嫩的童声抑扬顿挫,参观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1930年2月,为了纪念列宁,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决定将七里坪镇改为列宁市,并设立了合作饭堂,主要用来招待来来往往的革命同志。”5月底的一天,湖北省红安县列宁小学四年级(3)班的“小小红色讲解员”周海唯看到游人来到合作饭堂门口,就开始了她的讲解。

“长胜街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开办‘小小红色讲解员’兴趣班已经15年,学生们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向游客宣讲红色故事,宣扬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红安县列宁小学校长占高波说。

“我们利用红安县众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和将军故居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小小红色讲解员’,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党史、革命史的宣讲活动,目前全县8万余名中小学生中,有5万余人次参与了讲解员活动。”红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曾红波说,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发挥了铸魂育人的积极效应。

在长胜街,小小讲解员们还给来自荆州市沙市第十一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介绍了长胜街的革命故事。

“我们这次有400多名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从荆州市来到黄冈市红安县,实地走访了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在红安的红色氛围中让学生们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荆州市沙市第十一中学带队教师鄢炳红说,在实践中学习的形式扩大了学习体验的范围,深受学生喜爱。

依托红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安县打造了6条红色研学线路,包括伟人之旅、革命风骨之旅、革命遗址之旅等,还和宜昌市共同组织万名学生研学行活动。

蕲春县也在创新活动载体中传承红色基因,全县各地各校学生通过“看、颂、画、唱、讲”的形式,接受党史文化的熏陶。蕲州镇中学,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党史知识手抄报,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蕲春第四实验中学,学生唱响经典红歌;青石镇二小举办主题诗歌朗诵活动,学生用最质朴的语言朗诵了《保卫黄河》《祖国,我爱你》等23首作品。

“主题活动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增强了感染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学党史。”蕲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祥喜说。

红色文化育人

走进蕲春县毓华中学,一栋红色的两层小楼矗立在校园东侧,金色的“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字样在红色背景衬托下格外显眼。

陈列馆里图、文、雕塑、文物俱备,从少年时代、青年运动、北京学运、冀东抗日直至牺牲,详细地展示了董毓华先烈革命、进步的一生。

陈列馆对学生全天开放,课余时间也经常有学生三三两两到陈列馆参观学习,体悟、感受董毓华烈士的精神。

“董毓华是我们蕲春县狮子镇人,陈列馆是我们日常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们时刻都能感受董毓华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毓华中学校长田超勇说。

除了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在蕲春,高山铺战役纪念馆、蕲东革命烈士纪念园……也都是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

“红色基因的培育是一个春雨浸润的过程。蕲春县通过红色文化‘补钙’、红色研学铸魂、红色教育固本,引导全县中小学生发扬红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田祥喜说。

在红安一中,红色广场上董必武的雕像傲然挺立。这所由董必武创办于1937年的学校,不仅是当时的革命阵地,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建设人才。师生课间经过广场,随时都能感受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感召。在黄冈师范学院,陈潭秋、闻一多、李四光等一批红色校园雕塑镶嵌在校园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青少年可以充分了解国家征程,有利于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青年唯有学习党史,感悟初心使命,才能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为党奋斗前行,交上一份完整的青春答卷。”红安一中高二学生武司文说。

“我们把红安精神中的‘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当作自己的校训,诚恳诚实对待工作学习,发扬不胜不休的毅力意志,学校办学成效显著。”红安一中党委副书记李述河感慨不已。


相关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8/23/content_598419.htm?div=-1(请复制该链接到浏览器,即可查阅《黄冈:红色基因代代传》)



原文如下:

奠基乡村振兴之路

——湖北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本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融媒体报道组


湖北省阳新县大王镇中庄小学教师姚玉捧(右一)给学生们盛饭。本报记者 周子涵 摄


湖北省蕲春县青石中学朱桂生名师工作室教师在进行研讨交流。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过去乡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教师们把乡村学校当作跳板,来了留不住。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留下来扎根乡村教育。”说这话的时候,姚玉捧正忙着给学生们盛饭添汤。姚玉捧是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大王镇中庄小学教师,大学毕业后在这所乡村学校工作了9年。

像姚玉捧一样,在湖北,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坚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把乡村教师作为办好乡村教育的源头活水涵养,不断强化省级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保障力度,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加快聚集。乡村教师成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政策保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我们中庄村的老百姓,对中庄小学非常满意,很认可。”中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相华说。

在中庄小学校长陈建军看来,学校办得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都领有乡村教师补助,在学校都有住房。只有生活有了保障,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才能带领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办学才能赢得社会、家长一致好评。”陈建军说。

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投入、第一动力,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乡村学校调研,看望慰问乡村教师代表。湖北省先后印发《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

为了解决乡村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湖北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保证数量,建立健全省级统筹补充机制,缺额全补,政策实施以来,累计招聘7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实施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试点,试点地区累计招生2000余人。

程琳是到乡村任教的7万余名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程琳来到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中心小学任教。3年间,也曾因为家在武汉,考虑要不要回武汉工作。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她坚定地留了下来。她说:“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我愿意用青春和激情为蕲春的教育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为了保障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湖北省实施了乡村教师专项补助,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每年投入2.4亿元,5.8万名乡村教师受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制度,省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3.4万名乡村教师受惠。

湖北省还建立了符合乡村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教师职称定向申报、定向评审、定向使用改革。近年来,全省有8500余名农村教师通过绿色通道实现了职称晋升。2018年,湖北省第十批特级教师名单公布,单列农村教师指标,单独评审,评出的307名特级教师中有72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级教师。

湖北省也高度重视教师规模培训,统筹实施“国培计划”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央和省财政每年投入约1.3亿元,形成农村教师普惠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优秀教师研修培训的培训体系。湖北省近3年培训中小学教师约36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比约70%。大别山、武陵山、三峡库区等山区,基本实现乡村教师全员轮训。

湖北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建立了稳定而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

黄石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郭茂荣从教40年,他以工作室为载体,创新校长培训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的乡村校长。郭茂荣结对帮扶的阳新县大王中学校长李军也已扎根农村学校20年。李军说:“扎根农村,把家乡的孩子教育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热爱乡村,扎根乡村。乡村教师队伍不仅助力湖北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也促进了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位一体”培育高质量乡村教师

“以前转学到外面读书的学生家长都要求转回来,周边老百姓非常支持这所学校。”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所在的大路村党支部书记明白说。

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前身是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区四棵中学,这所乡村学校2020年刚刚挂牌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是湖北师范大学教师基层工作站。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邹从容从国外访学回来,作为高校教师驻基层学校工作站一员,一头扎进了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和该校校长刘咏华探讨学校的建设发展。

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是湖北省创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新探索。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湖北省设立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构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三位一体”的系统培养机制,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职前职后相衔接,支持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统筹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验区致力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教师工作,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邹从容所在的黄石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成于2020年。黄石市政府与湖北师范大学签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合作协议,探索“政府、地方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市政府强化政策支持,统筹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做好各方面要素保障;湖北师范大学发挥资源优势和专业引领作用,举全校之力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各中小学校主动参与,积极融入湖北师大师范生培养计划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培育机制初步形成,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平台逐步贯通。”黄石市教育局局长杨国晋说。

“湖北师范大学所有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都要到基层工作站挂职锻炼或兼职任教。湖北师大已有13个二级学院派出优秀教师驻中小学开展联合教研工作,支持中小学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湖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周启红说。

刘咏华介绍,湖北师范大学的深度帮扶,大大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年来,该校教师有47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也在全省逐步推开。2020年12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湖北省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等多家单位成立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整合汇聚湖北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真切回应地方教师教育的发展需求。今年5月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共建光谷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黄冈市政府、黄冈师范学院也正在推进黄冈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湖北省计划到2025年,建设10个左右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通过建立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培养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培养、教研与发展一体化,促进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着力构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适应新技术发展形势、富有湖北地域特色的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

“县管校聘”激活城乡一体新动能

“最近班里的‘小淘气’总算跟我交心了。”“我从书里学习了一些新的上课方法,学生听得更认真了……”这是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庙前镇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金新宇组织教师们学习的场景。2020年4月,金新宇调到这所农村学校,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金新宇是当阳市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亲历者。

湖北省从2014年开始推进“县管校聘”,2015年1月印发《进一步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2019年全省全面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实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统筹管理权,在编制、人社、财政部门控制总量基础上,由教育部门根据发展需要统筹调配学校间编制、岗位、人员。2020年以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省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部署安排。

宜昌市夷陵区每年超过500名教师轮岗,基本消除原有的教师城乡、学段、学区结构失衡问题;咸宁市崇阳县组建八大教育集团,形成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协同发展的教师交流互动格局;黄石市西塞山区,900名教师,有交流经历的466人,每年交流教师占比超过10%。

目前,当阳市等3个县(市、区)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湖北省已支持创建7个省级改革示范区。各市州均已启动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县(市、区)达100个左右。

为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今年湖北省正在研究将落实“县管校聘”改革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县管校聘”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加强了乡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缩小了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重点加快乡村青年教师锻炼培养

“康馨身体好点没?最近怎么样?”见到康馨妈妈,叶芳坤关心地问起了学生的情况。叶芳坤是90后,已经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於冲小学担任校长一年多了,在这之前,他是狮子镇中心小学的德育主任和后勤主任。在乡村小学担任校长后,叶芳坤给学校带来很多变化,在2020年秋季全县考核中,於冲小学五年级五大学科教学质量在全镇名列第一。

五年级学生占广鹏的奶奶说,孩子在学校吃得好、学得好,家长很放心。“叶校长到学校后,给学校带来了很多变化,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我们村的家长不再把孩子往外送了,都愿意送孩子到於冲小学读书。”於冲村村主任舒荣富说。

叶芳坤介绍,於冲小学大部分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艰苦,但是“年轻教师特别愿意到乡村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培养青年教师,一直是湖北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80后教师何欢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园丁奖获得者毕传高也是80后……近年来,湖北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乡村教师。

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蕲春县青石中学教师朱桂生就是在培养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的特级教师,朱桂生名师工作室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孵化器。两年来,8所学校的500多名青年教师在工作室学习。名师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也快速成长,叶文进成长为黄冈市十佳班主任、游晶晶成长为蕲春名师、张文祥成长为蕲春县骨干教师。

“湖北省正着力统筹青年教师培养和领军人物培育,我们要重点加强乡村教师梯级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一手抓青年教师跟踪培养,一手抓领军人物重点培育,抓两头促中间。积极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高级研修培训,遴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跟踪培养;大力培育一批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和深厚本土情怀的教育名家。”陶宏说。

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湖北省不断探索、着力建设素质过硬的乡村教师队伍,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让乡村教师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在激励更多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不仅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多新动能。

(湖北报道组成员 本报记者 吕同舟 张春铭 程墨 董鲁皖龙 单艺伟 周子涵 通讯员 李慕绚 统稿:本报记者 张春铭)


相关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8/23/content_598429.htm?div=-1(请复制该链接到浏览器,即可查阅《奠基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